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新闻资讯  新书上架  图书中心  下载中心  我要投稿  关于我们 
站内搜索:
  书评书摘  
 
 图书轮播 
 
 
  书评书摘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旧网站备份 > 其他栏目 > 书评书摘 > 正文
 
雄关再现与历史传承:长城文化的另一面——《秦皇岛长城保护纪实》读后
2016年08月04日 11:04    董劭伟  浏览:

雄关再现与历史传承:长城文化的另一面

 

 

——《秦皇岛长城保护纪实》读后

 

   

董劭伟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历史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副教授)


 

中国有广阔的海岸线,有海的城市因此很多;中国的长城万里长,有长城的城市亦很多;长城、大海、雄峰,汇聚在环渤海的关节点上,这样的城市却只有秦皇岛:作为沿海城市之一,她所辖山海关区是万里长城的起点,从老龙头到山海关,万里长城便开始横亘在巍巍燕山山脉之上。

秦皇岛是一个从古到今汇聚了众多移民的城市,如明代的义乌兵后裔、清代以来的闯关东,都书写了移民性质的历史。如今,我也算移居秦皇岛的外地人,在此工作已有五个年头了,正在融入这个有着特色地域文化的城市中。来秦皇岛之前对于北戴河、山海关、大海、长城、燕山等早有耳闻,在这几年里对于秦皇岛文化的了解也逐渐增多,在自以为了解很多的时候,总隐约感觉似乎缺少点什么。就如长城、黄河、天安门,等等,类似词汇是任何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但对于这些蕴含的深厚的文化的概念是否就有深刻的认识呢?

近期拜读李琼女士惠赐的《秦皇岛长城保护纪实》一书,该书格调高雅而清新,内容信息丰富多彩,从新中国历次修复长城的有关活动中对长城的历史进行了考证和考古调查,无论从学术严谨性亦或普及性,该书都有重要的价值:可帮助普通读者来了解秦皇岛地区长城的修复和保护现状,进而了解到长城文化的厚重与多元。就我而言,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急不可待读完后,掩卷遐思,脑海中闪念出这个想法:秦皇岛的长城文化原来除了凝结历史信息外,还有传承历史,展现时代文化的重要内涵,这也许是一般人忽略的,但更值得看到的长城文化的另一面,唯有对此有深刻了解,才构成对长城文化的全面了解。我似乎读到了长城文化的另一面,这是多元文化的新一面,具有时代性的一面。历史上,古代人民凭借其勤劳智慧修建了长城,为金戈铁马的战争增加了一道和平的保障,随着时代变迁和政局的变动,长城从现实的军事设施逐渐演变为从实际使用而言似可有可无的建筑物。明末的吴三桂入关后,长城之于世人已然不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塞,清朝对于长城整体基本不再修复。近代以来,秦皇岛地区的长城承载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历史,如早于全面抗战前的长城抗战等。然而,长城在历经数百年后,很多残破,令人感慨,通过《秦皇岛长城保护纪实》一书可知,长城文化的另一面就是新中国人民对历史的尊重和对长城的厚爱,这自然体现在对长城的修建。如今我们去山海关,看到的是焕然一新亦深蕴古色的城楼,可以登城楼感慨历史的沧桑过往,但长城的保护背后体现出的多种值得挖掘的内涵恰恰是博大精深的长城文化的另一面,多面的长城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因此,从传递文化的角度而言,该书更可以作为导游精读的书籍,让来到秦皇岛参观长城的人们更全面的了解长城文化。

长城是中国古代历朝留下来的宏伟的建筑,是著名的文化遗产,既具有历史文物的重要价值,又具有可开发的旅游价值,而其所涵盖的文化底蕴博大精深。一般而言,对于长城文化,多了解其历史背景,从先秦到明,不断修筑的长城是重要军事的关塞、城墙及配套设施,而其建筑本身就是一部人类文明史,不止于此,无论久远的秦长城,还是现在保留最多的明

长城,都或多或少与古代多种文明交汇有很多联系,如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错,等等。无论从历史、旅游、文物、建筑、文化遗产等何种角度而言,我们都看到了长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也是长城为中国人妇孺皆知的重要“标签”。对于长城来说,不光要看到古代史的刀光剑影,更要看到近百年长城从破败到雄关再现的时代变迁的一面。正如罗哲文教授序言所说:“现实意义上的长城内涵更加深厚,它不仅是历史的丰碑,文化的宝藏,更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力量的象征。”

中国的长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宏伟建筑,秦皇岛的长城又是中国长城中颇具地域特色的。对于秦皇岛的长城古史,出版的专著并不为少,或高深、或通俗,各具特色。在文化繁荣的时代,要想推陈出新,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而《秦皇岛长城保护纪实》展现了长城文化的另一面,独特视角,可谓填补了长城题材的一个空白。该书序言为秦皇岛政协主席杨宏女士和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教授所写,由秦皇岛本地最年轻的出版社——燕山大学出版社出版,包装精美考究,图文并茂,是秦皇岛地域文化研究的重要著作。个人很强烈的感觉是,长城文化之于秦皇岛地域文化有生命线的意义,无论从“传承历史”还是从“旅游立市”,文化的先导性是不可代替的,该书却适逢其时,对于展现长城文化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诚如杨宏女士序言所介绍该书的修撰情况:该书“为对建国以来秦皇岛进行的长城保护工作进行系统的总结,给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真实的历史记录,本着‘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宗旨”,从此意义而言,该书本身已经就是长城文化的组成部分。

这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分三个阶段,全面、真实地记录了秦皇岛人民“护我长城”“修我长城”“兴我长城”的难忘历程。“爱我长城”则选取典型的秦皇岛“长城人”,将他们对长城怀有的那份挥之不去的特殊情结载入史册,客观全面地展现了长城文化的重要一面,即新时代的长城再建者,长城的维修凝聚了秦皇岛本土人士及全国著名长城专家等方方面面的关爱长城的心血。面对着已开发成熟的山海关、老龙头等长城,我们一般会感慨古人的勤劳和智慧,殊不知,这仅是长城的一个方面,与今天更为紧密的联系则是关爱并投身维护、再建长城的一大批的当代人。该书从头至尾展现了这些人士的实践活动,其再建老龙头入海长城或修复山海关城墙、城楼的艰辛不次于古人。近代屈辱的历史,使长城在西方列强侵略及军阀混战中破败不堪,历史上出名的老龙头在重建前仅仅是史籍所载的概念和深埋沙土之下的残垣,今天所见或历史上曾经赫然矗立的镇东楼已被毁坏得不成样子,等等,长城的残破,已经是中华民族这一宝贵历史文化处于消失中,而建国后一次又一次的重修再现,专家学者的考证、古建专家的实地勘察、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全国各界人士的广泛支持和援助,秦皇岛长城最具特色的几个部分终于再现世人面前。透过该书,我知道了万里长城的现存状况整体并不乐观,而秦皇岛的长城曾经更是如此,新中国之后的数次修复再建,以及董家口、板厂峪等长城的修复和开发,拉动了新时期长城文化的新内涵。这些都是继承历史的新的飞跃,从长城文化另一面的意义来说,长城见证了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开拓意志。

 

 

 

网站声明:转载或引用本文,须注明本文出处,违者必究

 

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 河北省新闻出版局 | 秦皇岛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版权)局 | 燕山大学期刊社 | 燕山大学

Copyright © 2019 by https://www.ys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河北省秦皇岛市河北大街西段438号 Email:net@ysu.edu.cn 电话:0335-8387718   0335-8387555

开发与技术支持:燕山大学信息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