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首部长城学系列学术文集《长城学研究》第1辑出版发行

2022年09月14日  

为更加广泛深入地在多学科交叉融合中深化有关长城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探索,努力建构具有中国话语体系的“长城学”,推进长城研究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燕山大学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策划主编的《长城学研究》系列文集的第1辑,近日由燕山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是国内首部以长城学命名的学术文集,以期助力长城学的学科建设逐步走向专业化的发展之路。

长城学的发展需要加强顶层设计,需要加强长城学的学科体系构建的研究。具体而言,需要做好统筹协调,更需要打造人才高地,构筑以合理的梯队结构形成的新生力量。燕山大学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创办《长城学研究》,就是要推动长城学的学科建设,迎来长城研究的新发展。长城学是一个交叉学科,《长城学研究》将发表对相关学科的长城学术研究进行总结,并以此为基础对长城学的学科理论进行分析和论述的学术文章,将努力阐述长城学的框架和学科内涵。

长城学的发展,需要有引领学科发展的优秀人才。长城研究需要高素质的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促进大学和科研机构的长城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应该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建设长城研究的基地平台,也是培养和发现人才的基础工作。有了平台,有了人才,就会有研究成果。只有做好了这些,才能保证长城学的学科建设能发展起来,并且能够可持续发展。

《长城学研究》组编稿将实行学术带头人负责制。没有一流的学者队伍建设,就不可能产生一流的科研成果。加快培育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形成研究长城的学者群是我们想看到的结果。长城学科建设研究的丰富,还有待更多的专业力量参与和投入。

一、为进一步推动长城研究走向深入,提出长城学

首次提出研究长城学是在1987年,徒步考察明长城结束后,我在北京大学地理系历史地理专业跟随侯仁之先生学习,是我和侯仁之、罗哲文两位先生碰出来的一个想法。当时,我们把研究方向确定为如何通过不同学科长城研究之间的交叉融合,揭示跨学科长城研究的特征和规律。

加强长城学的学科建设,需要先将长城研究列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这是当时确定的阶段性目标。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把长城学纳入国务院学科目录。当然,我们也知道,让长城学有合法的学科身份,一定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越是困难越需要有人去做。这条路肯定会很漫长,需要做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要加强长城学术研究,迟早还是要讨论长城学科建设问题。长城研究的发展,离不开对长城学的研究,离不开对长城的学术与学科建设的讨论。只有建立在学科体制之上的学术研究,才能取得更好的学术成果。从另一方面说,有了更多更好的学术成果,长城学才能得以真正的确立。

当然,这并不是说,今天长城学的提出和长城学的学科建设,已经到了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程度。条件还远远没有成熟,即使今天,这件事仍然是任重道远的事。时隔三十年,我们再谈长城学还是要继续推动在国家学术体系将长城学确立为学术相对独立的一个分类。将长城学逐步确立为一种教学科目设置,做到这一点仍然并非一蹴而就,还需要做艰苦的不懈努力。

二、长城研究的发展需要建立长城学的学科体系

今天,长城研究的发展和社会对长城研究的需要,已经到了更需要建立长城学学科体系的时候。长城学作为一门研究长城的学科,主要以长城的发展历史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长城的产生、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事。讲清楚和理解好长城历史上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和重点故事相关史实,这些人物和事件的历史作用和影响,归纳总结其中的经验和精神价值,可以为当今社会提供知史明鉴、察古知今的借鉴。

加强长城研究的学科建设,提出并深化研究长城学的内涵与功能是需要抓紧并加强的事情。长城学作为一门新型学科,其学科建设与其他现有学科存在着很大不同。长城学的学科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其知识形态、活动形态和组织形态都带有更强烈的应用性。长城学作为长城研究方面的学术理论的统一体,主体是服务于长城研究、服务长城事业发展的社会需要。长城学的认识主体是长城,客体是社会发展对长城研究成果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主体与客体形成了紧密联系又独立存在的互动体系。

实践证明,利用高校的师资和学术资源组织展开长城学术研究活动,是长城的学科建设的重要路径。以学科建设为抓手来整合高校科研资源,优化配置社会力量以支持学校科研是一条新路。在长城学的学科建设初期,围绕学校内设研究机构的科研目标和任务来确定可行的方案很重要。长城学科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学科方向的确立、学术队伍的建设、科学研究的开展、学术环境的发展等诸多方面。

三、长城学科建设需要在高校搭建学术研究平台

长城学的学科建设,首先是要有队伍。就如同打仗,没有队伍只有计划是无法取得胜利的,计划得再好也不行。学校从事与长城相关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教师,都是潜在的长城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他们的研究能力代表着高校在该领域的地位和学科水平,但是由于此前很多的教师没有关注过长城研究,更没有承担过长城研究的项目,所以需要做好发动和培养工作。

在高校搭建长城学的学科建设平台与学术研究基地,既是科研平台也是高校长城学人才培养平台。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同步发展是以高校为依托,或设立在高校的开展长城研究的各类型、各层次的科研机构的两个同等重要的目的。在高校搭建长城学的研究平台,深化研究多学科协同机制,是学科平台建设的重中之重。长城学的学科建设有助于学科之间的协调发展。

四、以平台建设为基础,整合资源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长城学的学科建设既不是现有学科的学科点建设,也不是现有学科的学位点建设。其建设模式是一种平台建设模式,以平台建设为基础,有利于各学科资源的交叉融合。这样做与高校现有的考核制度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在一般的学校难以形成良好的工作局面,也难以形成学科建设优势。这就需要学校领导能够具有创新意识和远见。我相信搭建长城研究平台,有助于学校各学科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有利于学校多学科交叉发展。

2021年12月18日,在燕山大学召开了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清华大学)河北工作站的揭牌仪式,这是河北省文物与古建筑保护研究院、燕山大学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河北地质大学长城研究院、河北搜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承担的任务,主要研究方向是“空间信息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大学科研院所的长城研究机构,逐渐地把研究领域相对固定下来、专业化程度提高起来是一种富有成效的选择。

五、长城学理论与实践的基础是传统的相关学科

长城研究涉及很多学科的交叉,我在这里想以历史地理和历史文献为例,说明一下长城学理论的实践。我是学历史地理专业的,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本身就与历史学的沿革地理密切相关。这是历史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不论历史学还是地理学都是相当古老的学问,历史地理则是一门相对新的学科。长城学与历史、地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与历史的联系更紧密。不同历史时期长城走向的变化,既有地理环境变化的原因,也有长城内外政权力量发展变化的原因。很多时候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交织在一起,认识其规律有助于人们理解长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长城研究本身是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相互交叉的学问。但长城的历史和文化研究,毫无疑问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研究长城离不开研究人地关系的变化,自然的、历史的问题都要研究。环境气候与长城有很大关系,土壤、河流、湖泊、山脉、沙漠等各种自然要素都与长城有关系。自然的变化非常缓慢,人类活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极为缓慢。这种影响我们要关注,却不能过度地夸大解读。

我们研究长城的历史,当然首先要找出来基础史料。所谓第一手材料,主要是历史文献。毫无疑问,长城资源的调查,主要是运用考古的手段确定长城遗址遗存。用传统考古和现代研究手段,得出比较接近历史真实的结论。用碳14测定、遥感技术等先进的技术,忠实、原始地恢复历史时期的原貌。

长城研究离不开文献资料,这些资料都与历史上具体的地名联系着。基本上所有的历史记录,都记载着在一个具体的地方,发生了一件具体的事。使用这条史料也需要根据具体的地名来分析,离开了具体的地名,这个资料就基本上没有办法用了。而这个具体的地名在哪里,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个地方的地名是有很大变化的。这种变化说明什么问题,一个地名的错误认定,很可能导致结论的南辕北辙。

六、长城学术研究促进高校科研特色和优势学科的建设

在大学成立长城研究机构,连续出版《长城学研究》都是在搭建推动长城学发展的平台。在高校建立长城研究机构是推动长城学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而且是没有可替代方案的环节。做好这件事需要高校的领导有价值追求,需要形成以专家为主导力量、自下而上开展工作的局面,需要处理科研与教学、社会成果与学术评估的关系。高校追求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特色,都要推动文科学科发展的理念,这是在学校可以推动长城研究工作的基础。

目前,在大学设立长城研究机构还只是初创,与长城相关的学科、专业、课程的一体化建设还没有真正的起步。河北地质大学和燕山大学相继在本科生中开设了“长城文化”的选修课程和通识课程,成立了大学生的长城社团组织。推进长城研究和长城学的学科建设,推动与长城研究相关专业建设,推动长城相关课程建设,也都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长城学的学科建设还任重道远。任何学科都是由学科、专业、课程共同组成,这是密不可分的学科建设内容。推动三位一体的长城学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是长城学发展的必经之路。

七、长城学要关注长城数字化信息技术应用

长城数字化,即数字技术运用于长城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首先是有关信息的采集获取,第二是信息或者数据的处理。采集信息很重要,有了这些信息或数据之后处理信息,其结果能够更好地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历朝历代的修建跨越两千多年,长城保护和利用急切呼唤新的技术方法。长城保护和长城文化展示,怎么样认知这种新的技术方法,信息技术如何引入长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中来,这是拓宽对长城本体保护和文化阐释的一个跨学科的开拓。把信息基础运用到长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通过数字基础信息的应用促进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理论与实践,需要构建一套技术方法体系。

长城数字化可以首先从两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对长城典型的传承段落进行样本信息采集,技术方法包括多源的遥感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的信息模型构建。第二在虚拟空间中对实体空间做三维仿真,这与传统的技术相比是最大的一个进步,从被动的记录到主动的模拟,这就是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包括数据采集模型构建,进行定量分析为主的服务系统搭建,服务于长城的保护和利用。

虚拟现实技术的分析和科学推演,用于长城保护修缮已经成为常态工作。长城的虚拟修复和展示传承,为长城保护传承提供了技术体系。这也是长城数字化信息空间技术研究成果在长城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利用。

八、长城学要在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成长壮大

长城学的发展源于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为长城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了机遇。这一点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面反映得最充分,长城相关问题的科研也有了经费的支持和保障。包括国家社科基金等,都对长城相关的科研项目给予了较大的支持。这就极大地推动了长城学的发展,特别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和科技力量的参与,也加速了长城学的学科发展。长城研究不同的相关学科,在现阶段都要尽量结合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长期服务于长城文化经济带建设,服务于长城区域经济、文化的社会发展。

总之,长城研究需要讨论宏观的问题,也需要研究学科建设或单一的学科建设。对于交叉学科的内涵、功能、队伍、模式研究较少,多学科资源融合以及如何打破学科壁垒等研究亟待拓展。长城学的发展亟待增强,还需要在更多的大学建立研究机构。长城研究离不开高校的学术力量参与,长城学需要根植于一流的学术科研机构。近年来长城研究不断走向深入,长城学科的建设也逐渐在加强。现在参与到长城研究队伍中来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了,这种现象令人欣慰。长城学的发展,长城学的未来主要靠你们了。我期待《长城学研究》的创办,能够助力长城学的学科建设走向分工更精细化、专业化的发展之路。

(董耀会,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河北地质大学长城研究院院长,燕山大学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教授,《中国长城志》总主编。)

上一条:燕山大学出版社喜迁新址,欢迎各界朋友莅临! 下一条:“燕山大学知名学者学术文库”之《刘宏民文集》出版